
东街口是代表着老福州人集体记忆的地方。自晋太康三年起这里就是繁华的商业区,“百货随潮船入市,万家沽酒户垂帘”,有着丰饶的市民文化和商业历史。时光变迁,2002年,大洋百货在东街口扎根,作为福州第一家“流行百货”,大洋百货释放了当地人旺盛的消费欲望,也在润物细无声之间改变着当代福州的商业版图。
17年里,大洋百货从福州东街口的一家“大洋百货流行馆”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提供零售商业运营商,在全国10个城市开设16家门店,总营业面积达74万平方米,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(股票代码5907)。本期“福光人物|福光人和福光的朋友们”,我们对话大洋百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,上联水泥集团总裁,福光基金会监事黄清海先生。
“福光人物”对话各领域的榜样、先锋、名士、闻人,以及一些丰富有趣的人,他们的故事比他们的光芒更加耀眼。希望这些丰盈绵长的故事,会让你在某个时刻凝神,让你看到细节的繁树生花,看到阅历与学识凝汇而成的包容心境。我们是一个传感器,人生的电流经过我们流向你。
镜头对准黄清海先生,他穿着合身的深蓝色西服,搭配粉红色衬衫,一身国产潮牌醒目时尚,坐姿挺拔,神采奕奕,看上去极为自信。身为大洋百货集团的董事长,他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,对镜头和闪光灯并不陌生。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太一样,作为福光基金会的监事和老朋友,他坐到《福光》的镜头前,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里,他在自身能够敞开的最大阈值内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一、一次旁逸斜出
黄清海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福建南安,父亲是个“冻死迎风站,饿死不弯腰”的人,母亲在他的印象中从没有跟人吵过嘴、红过脸。在父严母慈的家庭里长大,父亲的坚韧、刚毅后来分毫不差地在黄清海身上生长出来,但同时他又继承了母亲「柔」的处世哲学。大学毕业,黄清海进入体制,他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年,从会计员一步步成长为处长,备受重用,被列入跨世纪接班人培养名单,获得了法国高等商学院(GROUPE ESSEC)公费留学机会。这原本是一个出色的公务员的故事,但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次旁逸斜出。

1992年夏天,李明治先生带领联合集团高管到山东考察,黄清海应约去济南齐鲁宾馆拜见这位素未谋面的亲戚,这次见面让他的命运和际遇突然多了一种可能性。黄清海一方面被李先生的商业才华所折服,一方面感叹于李先生的桑梓之情,在那之前,黄清海很难想象,一个能够在商业社会力挽狂澜的执牛耳者,在回头看到故土时,会生出那般满满的关切和回馈之意。那是一种热气腾腾的人格魅力,你不能不被吸纳和感召,也再也无法安于软榻。
1993年是黄清海人生的分水岭,他辞掉公职,追随李明治先生,投身多元复杂又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。他从来不缺乏重新出发和审视自我的勇气,只是李先生给了他这个契机。也许在外界看来,身为李明治先生的亲戚,黄清海有着很多人没有的幸运,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获得多少“优待”。「当时集团给我安排的职务是联合工业建材部的会计主任,李先生对我说,『你是我的亲戚,不过亲戚往往要比别人更辛苦。』后来我才知道会计主任是一个仅比应届大学毕业生高一点的职位。」
会计主任的职位更像是黄清海的试炼场。二十多年后,站在大洋百货上海总部董事长办公室里的黄清海,再仔细咀嚼那段过往,依然感激李先生的知遇之恩。
「我追随李先生二十多年,我觉得我的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。」

李明治先生视察大洋百货
二、一面镜子
「大洋百货,为什么叫大洋?因为我们要扬帆起航,要大过太平洋。」

零售行业经历了2002年到2012年的高光十年,随后却是一路跌宕,业绩下滑是整个零售界都能体会到的趋势,大洋百货也没能例外。从2012年开始,大洋百货的业绩出现双位数下滑。2014年黄清海被委任为大洋百货集团董事,2016年开始担任集团总裁,之后又获委任为董事长。在来到大洋百货之前,很多朋友和同事劝他别去蹚零售的“雷区”,但黄清海不是一个愿意把自己放在安全区里的人,他本可以很安全、很舒服,但他不愿意这样做。他不害怕蹚雷区,并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冒险和境遇窘迫。
面对零售行业的困局,黄清海不是不着急,但似乎又没那么急。在他眼里,2012年之后,才是大洋百货把脚放到真实大地上的日子。他在当年的年会上提出了两个首要任务:二次创业,占据数据百货制高点;改革创新,引领时尚消费新潮流。他谨记李明治先生“事在人为”的教诲,把自己与大洋百货深度绑定,快速融入大洋团队,和大洋一起共生、成长。用九个月时间,团队度过艰难时刻,扭转下滑业绩,从2016年的10月开始,大洋百货实现了业绩的增长。

黄清海在大洋百货年会上
「面对电商冲击、宏观经济减速等因素对百货零售行业的冲击,我们有一句话,叫作『以内部不断变化,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』。大洋百货上线自己的APP,积极跟美团、大众点评、京东、腾讯合作,推行百货购物中心化,我们一直在以更快的内部变化应对外部变化。」
有人惧怕改变,有人却天生是挑战者。回头来看,黄清海似乎一直都是个不安分的挑战者。他曾经在山西管理煤炭运输公司,曾经担任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(股份代号HK028)董事总经理,也担任过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有限公司(股份代号HK1060现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)行政总裁。现在他是大洋百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,上联水泥集团总裁。每一次转身都意味着一切都是新的,一切都需要加速学习。「我常用等电梯的时间锻炼身体,用等飞机的时间看书写日记。我对时间十分吝啬,坚决不浪费时间,时间要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,要用来学习,一直学习。」
如果要在黄清海理性、逻辑严密的人生中找到为数不多的「无路可走」,在上海联合水泥有限公司的一段经历或可算入其中。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,我在上海联合水泥担任董事财务总监,我们生产的水泥卖出去收不到钱,不卖堆满仓库又要停窑,停窑增加成本,恶性循环。」黄清海回忆起金融危机中那场最真实、最无法回避的残酷,最困难的时候,他从家里拿钱给员工发薪水。
凛冬之下,黄清海临危受命,被董事会委任为副总经理,分管采购、销售和财务,失落的黄清海找到的唯一出路是客户重组,以物易物。「我们生产水泥的原料是石灰石和煤炭,没钱购买原料,我们就给供应商开水泥提货单,供应商可以将提单转让,或者随时带着单子到我们这儿提水泥,没钱向电力局支付电费,我们也给电力局开水泥提货单,因为电力系统有很多工程要用水泥,就这样,以物易物,把整盘棋下活了。」
三、翻山越岭之后
人在步入耳顺之年后,很容易变成更自由和舒缓,但63岁的黄清海似乎并没有。他甚至不像个63岁的人,身姿挺拔,不笑的时候脸上很少有皱纹,在他的身上你似乎看不到太多时间秩序拖拽的痕迹。


黄清海先生与家人在一起
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,来时不会带着礼物,走的时候,一定会在生命里留下痕迹。黄清海审视自己的青年时代,觉得「那时候的自己容易骄傲,有一点小成就会立刻告诉别人」,但成长让他懂得「钝器锋利」,变得「更宽容,更温和,更懂得用柔性的方法去解决难题,以和为贵,合作双赢」。他对《福光》记者说,他记起来一件事,当年他在上海联合水泥,上联水泥的工厂因为世博会建设而搬迁,工人不满工厂搬迁聚众闹事,引来民警出警。对峙之下,黄清海站了出来:「他们(闹事工人)是我的员工,我来跟他们聊。」他和工人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,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化解了冲突和矛盾。「当时我是担心万一他们被拘捕,会对他们再就业产生影响。」

黄清海有写日记的习惯,他通过日记来格物自省。他在法国高等商学院留学期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,从30岁开始,他写了三十多年的日记,记录了自己整个青年和中年时代,日记对他来说是镜子一般的存在。「写日记就是照镜子,把自己的错误写下来,思考下一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,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。」翻看一路走来的日记,黄清海一方面感激着命运慷慨的馈赠,一方面会时刻提醒自己:第一不要浪费时间,第二要格物自省。
对于大洋百货,黄清海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,「通过调改升级和前几年的努力,大洋百货现在已经站稳脚跟,下一步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张。未来大洋会跟上海天安千树项目合作,会和青岛天安数码城合作,在青岛城阳区天安数码城建立一个十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,大洋百货还计划在宜昌市中心开设第二个购物中心,面积将超过七万平方米。」虽然已是一个上市公司,大洋百货却依然葆有着创业公司的热情和危机感,有序却不机械。
「新时代新课题,2020年大洋的工作主题是:『年轻化心态,满足洋粉品质消费体验需求;数据化思维,实现人货场技无界融合布局。』」

黄清海在大洋百货门店
采访结束后,我们送黄清海先生出门,和黄清海先生走在一起,会发现他行走的步子很快,旁人需紧走几步才能跟上。但他的每一步又都稳稳地踏在地上,整个脚掌完全接触地面,才更迭步伐。

黄清海(中)与福光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爱华女士(左)、监事黄梦颖(右)合影